要点
厚皮性马拉色氏菌是犬常见的导致皮炎和耳炎的原因。
临床症状的发生是因为马拉色氏菌能够释放*素引发皮内炎症。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瘙痒、红斑、鳞屑、蜡状渗出物和苔藓样硬化。
诊断马拉色氏菌性皮炎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是细胞学检查。
治疗必须集中解决导致马拉色氏菌性皮炎的潜在因素;局部疗法既可用于治疗也可用于维持,全身疗法只适用于严重的反复发作的病患。
概述
马拉色氏菌,属真菌,是皮肤共生生物,常见于犬猫的皮肤表皮,耳道内,鼻腔上皮,口腔黏膜上皮,肛周表皮,肛门腺以及阴部周围等(1-4),而且甚至有报道说曾经在出生后3天幼犬的上皮中发现了真菌(5)。然而马拉色菌也可以单独引发皮肤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包括色素过度沉着,油性皮脂溢,红斑和不同程度的瘙痒(图1)。
图1.患有严重马拉色氏菌性皮炎的杂交品种犬,可见严重的苔癣样变,红斑和脱毛。
在犬身上分离出的最常见的酵母菌是厚皮性马拉色氏菌(又称犬糠秕孢子菌,厚皮性糠疹癣菌,犬属马拉色氏菌)。这一无菌丝体的微生物还是一个非脂依赖性,亲脂性的腐生酵母菌,能在两性之间以丛生或单极芽生的方式繁殖。而蛎壳马拉色氏菌,限制马拉色氏菌,史洛邦马拉色氏菌,糠秕马拉色氏菌(又称为糠秕孢子菌)以及合轴马拉色氏菌等却都是脂依赖性的亲脂性种属,虽然也偶有从犬猫的皮肤或耳朵分离到,但还是比较少见(6)。
厚皮性马拉色氏菌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目前一共鉴定出来了7个种系型或菌株(1a到1g)(7);种系型1a是最常见的也是在大多数宿主身上发现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一个种系型的马拉色氏菌能够直接影响健康,或造成皮肤损伤,同时人们还发现在同一个宿主身上,常常不只有一个马拉色氏菌的种系型(8,9)。
发病机理
马拉色氏菌性皮炎的诱发因素很多,比如宿主的角质细胞的粘附机制和共生微生物的并发患病率,以及宿主的免疫应答能力。
对于马拉色氏菌性皮炎来说,马拉色氏菌对于犬的皮肤表皮角质细胞的粘附能力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酵母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又称壳多糖),葡聚糖,壳聚糖和甘露糖(1),还有对胰蛋白酶敏感的一些蛋白质或称糖蛋白,而这些糖蛋白主要是负责粘附在犬体表的角质细胞上的。通常犬的上皮角质细胞表面都分布有一些以甘露糖基为轴的碳水化合物的残留物,而马拉色氏菌正好能专门分泌一种粘附这些残留物的物质,称为粘附素。
但有研究表明,这种粘附机制,并不适用于巴吉度犬(先天易感马拉色氏菌)的马拉色氏菌性皮炎的致病机理,但对于大多数其他犬种来说,正是这种粘附机制才导致了马拉色氏菌性皮炎(10)。
厚皮性马拉色氏菌性皮炎似乎和皮肤表皮的葡萄球菌有某种的共生关系,尽管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先期的抗生素治疗和马拉色氏菌性皮炎有某种联系。这两种微生物都能合成各种生长因子和微生态调节剂,而且能够互惠互利;因此当有马拉色氏感染的同时常常也会发现大量的中间葡萄球菌和伪中间葡萄球菌的状况(1,4,8)。实际上,40%的有马拉色氏菌过度生长的犬都同时被诊断出患有金*色葡萄球菌性脓皮病,这主要是由于两种生物的共生关系(3,11)导致的。
酵母菌可以引发宿主一系列的免疫应答反应。体液免疫被激发,明显可以看到的就是,和健康犬只相比,带菌犬机体能释放大量的抗体来对抗抗原-马拉色氏菌(12,13)。然而,患有马拉色氏菌性皮炎犬的IgA和IgG的升高,并没有提供额外的对抗酵母菌感染的保护力。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或许比体液免疫功能更具有保护力。例如,巴吉度患犬和健康犬比较,淋巴细胞会减少,也无法抑制酵母菌的生长(14)。
另外一类可在犬身上发生的免疫应答是超敏反应或炎性反应。对于马拉色氏菌性皮炎来说,由于酵母菌自己可以生存在表皮细胞的表层,因此机体对于各类酵母菌产物以及各类抗原的预反应似乎才是致病的主要原因(4,8)。由于酵母菌能粘附在犬的角质细胞上,同时分泌不同的物质,比如酵母细胞壁多糖,脲酶,蛋白酶,磷酸水解酶,磷脂酶(磷脂酶A2),脂氧合酶,磷酸酶,葡萄糖苷酶,半乳糖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这些致病因子可以改变皮肤局部的PH值,蛋白水解和脂解作用被激活,于是包括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类的类花生酸等致炎因子被释放进皮肤内,于是诱发了炎症和瘙痒(1,4,8)。此外;和正常犬相比较,已经在原发性皮炎的犬只身上发现了更高含量的马拉色氏菌特异性抗体IgE,而且主要针对抗原在45,52,56和65kDa大小的分子,这也进一步证实了酵母菌能引发超敏反应的潜力(15)。
易感致病的几个因素
把正常共生存在的马拉色氏菌转变为具有致病性的几个易感因素包括以下几个:环境潮湿,皮肤皱褶,内分泌疾病,上皮角质化不全,遗传倾向性,免疫功能缺失,过敏性疾病以及共生的葡萄球菌过度增殖。
潮湿对于马拉色氏菌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皮肤皱褶处和耳道内,而且潮湿的天气也能提高疾病的流行发作。内分泌性疾病比如甲减,原发性和医源性的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糖尿病等情况都提高了适合酵母菌生长所需要的各类营养素。这些情况包括表皮层里脂肪酸浓度的改变,上皮角质细胞脂肪合成的异常,以及皮脂腺功能的改变(16,17)。美系可卡,狮子,英国赛特,西高地白梗,巴吉度,玩具和迷你贵宾犬,拳狮犬,澳大利亚丝梗,骑士查理王小猎犬,腊肠以及德牧犬似乎是有更高的马拉色氏菌性皮炎的感染风险,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犬种含有针对该病的遗传组分(4,6,8)。IgA分泌功能异常或细胞介导引发的免疫功能,对于某些犬种也可以是发病的原因(2,4)。例如,和健康犬只相比较,经体外试验结果表明,患有马拉色氏菌性皮炎的巴吉度犬淋巴细胞数在对抗马拉色氏菌时反而下降。这也证明了细胞免疫功能失调(14)。超敏反应的病例比如跳蚤过敏性皮炎,表皮食物副反应,以及原发性皮炎等都可以诱发犬只发生马拉色氏菌导致的皮肤炎症,最终表现为瘙痒。
总结一下,也就是说任何能破坏表皮上皮细胞角质层屏障的皮肤因素,不管是机械性的(比如瘙痒),还是生化机制的(比如内分泌紊乱;上皮细胞角质化不全以及免疫功能失调等因素),导致马拉色氏菌释放的*素突破皮肤屏蔽,进入角质细胞下层的免疫系统,结果导致本来正常的酵母菌成了致病因素。
诊断
临床表现
马拉色氏菌性皮炎造成的皮肤损伤可以是局部(图2)的或全身的。通常多发于温暖,潮湿的部位比如唇颊部、耳道、腋窝、腹股沟、颈腹侧、大腿内侧、趾间皮肤、肛周、会阴周围等皱褶部位(图3)。临床上大约70%的马拉色氏菌感染的犬只还同时伴发其他皮肤疾病,比如金*色葡萄球菌脓皮病,过敏,以及上皮细胞角质化功能紊乱等。皮肤的外伤通常在潮湿的夏天开始发作,而这个季节也是季节性过敏的高发时段-有的顽固病例甚至能一直持续到冬天。从以往的历史记录来看,病患对于糖皮质激素的反应一般。
图2.眼周发生马拉色菌性皮炎的犬。
图3.患有马拉色菌性皮炎的犬,伴发苔癣样变,红斑和脱毛
持续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瘙痒,又分为中等瘙痒和严重瘙痒(1)。临床体格检查所见也有很大差异,但最常见的是红斑(图4和5)和*色/灰色粘附或不粘附的鳞屑,以及偶有粘附的结痂。其他的临床表现还包括,粟粒性皮肤炎,趾间囊肿,爪床和爪的红棕色变色(图6),红斑,斑块和恶臭。继发损伤,比如蜡样或油脂样渗出,苔藓样变,色素过度沉着,抓痕等有时也能看到。
图4.弥散型马拉色菌性皮炎犬,常见红斑。
图5.马拉色菌性足皮炎。
图6.狮子犬的马拉色菌性甲沟炎
马拉色氏菌的鉴别诊断还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浅表性金*色葡萄球菌毛囊炎,蠕形螨,疥癣,皮肤真菌病,跳蚤叮咬性过敏,表皮食物副反应,接触性皮炎,原发性皮炎,皮脂溢性皮炎,趋上皮淋巴瘤(对上皮细胞特具亲和力)以及黑色棘皮病。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要实现成功的病患管理,就要通过特异性诊断方法来排除每一个可能的鉴别诊断。
细胞学
对于马拉色氏菌性皮炎来说,细胞学检查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方便的诊断方法(1)。获得细胞学检查用的样本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浅表皮肤干刮法,封口胶带或透明胶带粘附法,直接按压抹片法,棉签涂抹等方法(1,4)。透明胶带粘附法对于动物身体的很多部位都很适用,甚至已经干燥的病灶和一些油脂溢性病灶也适用。棉棒按压涂抹取样,非常适合耳道取样,但明显不如按压抹片,胶带粘附以及皮肤干刮法实用。主要是因为棉棒按压涂抹取样很难从皮肤取到酵母菌样本(18)。取到的样本用玻璃片通过热固定(如果不是用透明胶带取样的)的方法固定在载玻片上,然后用罗曼诺夫斯基试剂染色。胶带粘附法采集的所有样本可以通过染色来制备,方法是把亚甲基蓝滴入透明胶带下方,然后在胶带上方滴浸镜油覆盖,用于显微镜检查评估。
在显微镜下,酵母菌通常是圆形或卵圆形的,但也可能类似于一个“保龄球”或“花生米”的形状,可以个体单独存在,也可以是一簇一群存在的,或者是粘附在角质细胞上的(图7)。马拉色氏菌的直径大小在3-8μm之间,亲脂性非菌丝体性腐生单极酵母菌,繁殖的方式是单极芽生,即从细胞壁的一侧首先形成一个小小的瘢痕样芽或颈圈样芽,繁殖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8)。做诊断并不需要特定数量的微生物,主要是因为在身体不同部位的酵母菌数量不同,而且不同品种的动物之间酵母菌的数量也不同。然而,有些研究指出,如果满足下列一条,就可以诊断为马拉色氏菌性皮炎:不管哪一种病料取样方法取的样本,只要每个高倍(倍)镜视野下发现有两个以上的酵母菌时(4);每个油浸显微镜视野(OIF,倍)里有4个或以上的酵母菌(3);如果是透明胶带法取样,15个不同的OIF视野里发现10个以上酵母菌(2),或在每10个OIF视野里发现有一个或以上的酵母菌(11)。然而,对于怀疑是对酵母源性抗原有超敏反应的病例,如果只是发现了很少数量的酵母菌,那么也可以确诊。
图7.透明胶带粘附法做细胞学检查染色后所示马拉色氏菌性皮炎(倍率放大)。
细胞学培养
对于马拉色氏菌性皮炎利用细胞培养来诊断,目前还是争议较多的研究。马拉色氏菌性皮炎病例的细胞学培养是相对比较容易,由于马拉色氏菌是非脂依赖性的,所以可以在32-37oC下,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来培养。有几个菌株,可能比较难培养,那么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创造一个浓度为5-10%的二氧化碳环境,那么通常可以提高分离频率和克隆计数(19)。脂质依赖性和非脂质依赖性马拉色氏菌都能生长的培养基是改良狄克逊琼脂培养基和Leeming’s培养基(5,19)。如果需要定量培养真菌样本,可以尝试使用洗涤剂涂抹法和接触板法等来实现(6)。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不管定量培养的结果如何,马拉色氏菌由于是共生菌,所以,培养的结果可能只有一点或有时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的诊断参考意义。
活组织检查
活组织检查对于马拉色氏菌的诊断来说,并不具有特异性,这主要是因为只有70%的病例能在组织病理学检查中发现马拉色氏菌(图8)。组织病理学变化包括上皮细胞角化不全,浅表血管周围炎和间质性皮炎以及同时伴有不规则的增生、水肿,淋巴细胞的胞吐作用突出(CD3-阳性)以及皮下的肥大细胞蓄积(4)等。由于马拉色氏菌是寄居在皮肤浅表角质细胞上的,所以在做活组织取样时,有时候在取样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把酵母菌去除了。在很多的皮肤病病例中,也可以在浅表上皮角质细胞表面发现酵母菌,但有的并不具有致病性;然而,如果在毛囊内发现酵母菌,则总是具有致病性的(20)。
图8.皮肤活组织检查显示马拉色菌性内耳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皮内过敏试验
厚皮马拉色氏菌的反应性通常可以通过皮内过敏试验(IDAT)来评估。有人做过一个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一组健康犬只和另外一组患有原发性皮炎但不携带马拉色氏菌的犬只,同时做IDAT试验,结果都对相应的抗原没反应;但是对患有原发性皮炎同时又有马拉色氏菌感染的犬只做相同的试验,结果反应却呈阳性。而46只参试犬中,有30%的犬还同时患有脂溢性皮炎(21)。可以根据IDAT的结果来制定抗原特异性免疫疗法,然而,这种方法却不能用来诊断马拉色氏菌性皮炎。
治疗反应
对犬受损皮肤进行抗真菌治疗时,如果发现厚皮性马拉色氏菌数量异常增多,就可以确定需要做马拉色氏菌的诊断(1)。有些犬只在做细胞学检查时,可能结果并不显著,但是却对抗真菌疗法反应比较敏感。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酵母源性抗原可以诱导某些犬只发生超敏反应,因此有时候数量不多的微生物也有可能是致病性的。
治疗
治疗马拉色氏菌性皮炎和/或耳炎,应该根据具体病例个体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有无任何其他伴发的疾病,宠物主人的配合程度以及其他的一些可变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大多数的治疗方案都是针对马拉色氏菌细胞壁组成成分的。迄今为止,人们对于马拉色氏菌疗法失败的机理还不是十分明确。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以下这些无论是局部用药物还是全身用药物,在某些国家都有可能是标签外使用的。
局部疗法
当病患和宠主的配合度都很高的时候,局部疗法通常很有效。然而,对于一些大型犬,尤其是长毛犬,烦躁易怒的犬,以及老年或残疾的宠主,局部疗法也许并不是切实可行的选择。局部疗法尤其适用于一些局部病灶,比如耳道,脸部和尾部的皱褶处,趾间等,可以使用的产品包括膏剂,润肤类的霜露,涂抹用的擦剂等。对于全身性的皮炎可以使用医用香波来处理(4)。
对马拉色氏菌局部治疗用产品的有效成分见表1(1,3,4,22)。治疗时应该每天使用两次,然后减为隔天一次直到好转。然而,最新的循症系统评估总结表明,使用2%的咪康唑和2%的洗必泰药浴,每周两次连用三周而且不使用其他任何药物,同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有哪种局部疗法可以单独使用(22)。与此同时,在使用药浴香波之前使用角质溶解剂,去油脂香波等,有助于移除病患身上过多的油脂和鳞屑,有助于提高药用香波的疗效。针对马拉色氏菌性外耳炎用的耳药,其主要成分大多是咪康唑,克霉唑,酮康唑或者是噻苯达唑,使用方法是每天两次,连用2-4周。
全身疗法
如果局部疗法无效,或者并不适用于该病患或该宠物主人,或许可以尝试全身疗法(表2)。唑类衍生物通过抑制羊毛甾醇14去甲基化酶(也就是细胞色素P酶),从而阻止了羊毛甾醇转化为麦角甾醇,而麦角甾醇是合成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与此同时,唑类衍生物还能抑制酵母菌细胞壁内甲壳素的合成,细胞内甘油三酯和细胞膜磷脂的生物合成等(1)。酮康唑是最常用的,服用时最好同时给予高脂肪饮食,有助于药物的吸收(1,6)。该药物还具有抗炎效果,能抑制线粒体P酶(1)。如果病患对酮康唑有禁忌症,或治疗无效,应该考虑使用三唑类药物(1,22)。另外一个选择包括丙烯胺抗真菌药物,特比萘芬,同样,在给药的时候要同时配给高脂饮食有助于吸收(23)。由于亲脂性和亲角质性特性,三唑类药物和丙烯胺类药物都会长期滞留在皮肤内;那么这时可以考虑使用间歇冲击疗法。事实上,每周连续两天使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的间歇冲击疗法,临床证实对于某些犬只有效(6,24)。治疗一周就可见效;然而,治疗应该在临床症状消失后还要持续至少一周,所以总共需要持续治疗四周以上(1)。值得一提的是,抗真菌药物灰*霉素对于治疗马拉色氏菌性皮炎无效。
采用全身抗真菌治疗之前,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每隔2周或4周,都要监测血清肝酶和总胆固醇(1)。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呕吐,腹泻,厌食,腹痛和肝*性;如果出现以上任何副作用,应该停止使用该药物。
预防
患有马拉色氏菌性皮炎的病患,如果潜在的致病因素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复发是比较常见的;那么对于某些病患,每周或每两周一次的局部药用香波药浴是很有必要的。间歇冲击疗法,只有因为副作用的顾虑,而又绝对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的时候才考虑使用。最重要的就是,伴发马拉色氏菌性皮炎的其他潜在因素也应该诊断并及时的治疗。如果怀疑是过敏,要严格的控制跳蚤,和/或同时试用新蛋白或低过敏处方粮,来排除跳蚤和/或食物过敏的疑似病例,同时患有原发性皮炎的病患应该采用降低敏感性手段,或药物管理。潜在的上皮细胞角质化失调,内分泌疾病,以及肿瘤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治疗。对于有明显的皮肤皱褶的病患,可以考虑通过手术疗法来稳定病患预防感染。
人畜共患病
动物源性的厚皮马拉色氏菌很少传染给人类。酵母菌可以从CSF,尿液,以及还在ICU中的初生体重较轻的新生儿血液中(照顾新生儿的员工家里有一条患有马拉色氏菌性皮炎的犬(25))也可以分离培养出;严格洗手可以解决人畜传染的问题。对于已经有皮肤炎症的犬主,有被自己的爱犬传染的潜在风险,所以在管理患有马拉色氏菌性皮炎的病患时,应该加强执行卫生标准(1)。
结论
马拉色氏菌是皮肤瘙痒,皮肤炎症,耳炎的常见致病原因。酵母菌释放的*素在某些犬只可诱发超敏反应,甚至有些犬只仅仅是携带有少数的酵母菌,就可以引发超敏反应。诊断还是需要通过临床表现以及细胞学分析结果的支持做出判断,同时结合针对抗真菌治疗后病患的临床反应以及细胞学变化。成功的管理马拉色氏菌性皮炎和耳炎,需要针对病患个体的实际情况,采取局部疗法和口服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同时还要治疗其他的潜在致病因素。
作者介绍
KatherineDoerr,DVM,Dipl.ACVD
医院,坎贝尔市,加利福尼亚州,美国
Dr.Doerr在年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兽医学院,毕业后她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医院开始小动物的临床轮岗实习,轮岗实习结束后她前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院继续深造并获得了皮肤病住院医师资格。她目前在美国加州的一家私人医院工作。她的主要兴趣领域是全身性疾病的超敏反应及全身性疾病的皮肤状况。
本文由皇家宠物食品提供
直播课堂
APP3.6新版上线,新增“培训天地”,现已提供收费系列高端直播课程——、、正在火热报名中,点击了解详情。
宠医直聘
医院联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