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我们睁开双眼,主动、被动地接收着来自外界的各种纷扰(眼前所见事物,耳朵所听声音,举手投足间接触的一切),有些令人心神愉悦,有些令人烦躁不安。拥有敏锐的五感是件幸也不幸的事情,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节奏的加快,人与人构建社会交流日渐频繁,外界环境污染持续加重,都在无形中损伤着我们的身体和感知,影响着健康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意识。
相较于目之所及的四大环境污染(即生活垃圾、废弃物、汽车尾气、工业排污)外,在喧嚣的大城市里生活,身边还有更多是我们看不见的“噪音污染”(即建筑噪音、机械噪音、公共场所噪音),它们使人烦扰不堪,又无从摆脱,且多分布在嘈杂市区、城市交通区、城市建筑区、城市公共场所区。
乱音入耳,让人心态失衡
自年起,旨在呼吁人们加强对嗓音健康的了解与重视,美国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学会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专项节日正式命名——每年4月16日,是“世界噪音日”,以便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到这个平日里如影随形,却“看不见的环境污染和疾病杀手”!
在人们印象当中,城市噪音众矢之的首推交通噪音,但可能你没有想到,据大数据报告显示,日常超过46.8%的城市噪音来自社会生活,它才是噪音污染最大“元凶”。娱乐场所的纷乱喧杂,餐厅就餐的大声攀谈,商超促销的叫卖喊话,家用电器的持续噪音,装修打洞的扰人声音等等这些都是社会生活噪音的主要表现。
噪音的成因与危害
正常且适耳的空气声,是由物体振动引起,以波的形式在一定的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传播的。通常一般情况下,人耳可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Hz,称为可听声;低于20Hz,称为次声波;高于20,Hz,称为超声波。声音音调的高低是取决于声波的频率,高频声听起来尖锐,而低频声给人的感觉较为沉闷。声音的大小由声音的强弱所决定。
产生的噪音,在物理学层面,它是由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杂乱且无规律的声音组成。那些凡是干扰我们休息、学习和工作,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我们情绪大幅度波动的声音都可以视为噪音。不过乐音是例外,因为每个人主观感受和音乐鉴赏力不同,判断上也会存在非绝对差异。我们若想从社会生活噪音中完全剥离,几乎是天方夜谭。因为无论是上下班、过节日、逛商场、朋友聚会、KTV放松等等,人们都会暴露在一个噪音四伏的大环境中。
长久处在噪音当中,会严重刺激耳朵,损害人体听力,连带伤及视力,诱发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内分泌机能,还会间接影响母体胎儿正常发育。
?40-60分贝:比较安静的正常环境,通常在图书馆或阅览室中,使人心神安定,精神集中。
?60-70分贝:类似于车辆行驶的声音,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和睡眠。
?70-分贝:类似于玩网游时用队伍语音狂嚎、抖音高声外放。会让人心烦意乱,精神涣散,影响工作效率;重者引起情绪抑郁,引发事故。
?-分贝:类似于电锯工作声、重型摩托车声、重金属乐队演出,家用音响调至最大音量。身心会难以忍受,待1分钟即暂时致聋。
?-分贝:类似于大型客机噪音、散弹枪开火声。会直接导致人耳不可修复性全聋。
?分贝以上:以上环境音量可致死亡。
一张图了解不同分贝噪音危害
如何有效防噪、护嗓
如果你发现不能和2米以内的人正常交流,这可能意味着身处较为危险的噪音环境中。若感觉到自己耳朵发闷或短时耳鸣出现,噪音则可能已经伤害到耳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个人篇
远离夜店、蹦迪等强音混杂的环境。若以60%音量听音乐,持续时长不超过2小时;以80%音量听音乐,持续时长不超过1小时。
摒弃常用耳挖勺、火柴棒掏耳朵的习惯,容易碰伤耳道和耳膜,引起感染、发炎。耳道痒时,可以用棉签蘸小需酒精或甘油轻擦,或口服维生素B、C和鱼肝油(补充适量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可使人体对噪音的耐受能力增加)。
老年人解*排泄功能降低,避免使用耳*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这些会引起耳中*,造成听力障碍。
正确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风穴(在耳垂与耳后高骨之间的凹陷处)和听会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颌关节突后缘之凹陷处),可增加内耳血液循环,保护听力。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钟,长期坚持可见效。
办公环境附近或家中多养些花花草草,可在消除室内部分噪音。
社会篇
开车上路,鸣笛很实用,但会制造噪音和惊扰他人。同理公德心,开车人应在必要时刻降低音量或少鸣、不鸣笛(复杂路口等灯时不无故突然鸣笛,小区或学校周围不鸣笛。礼让老弱幼孕,鸣笛可能会惊吓他人,发生事故。
耳鼻喉不分家,作为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噪音会影响到听力和视力,也同样会关联影响到嗓子,最后阿呆再和大家聊几点日常护嗓的注意事项:
护嗓的实用方法
不要熬夜,不要熬夜,不要熬夜!别把“养生朋克”当成一种年轻的资本和调侃的时尚,熬夜伤及五脏六腑早已不是什么鲜事,长此以往还会增加咽喉的负担造成慢性咽炎(不抽烟、酗酒的小伙伴这下明白了吧?得咽炎,你们也不能幸免)。
多喝温开水,不是一句无用的敷衍,补充体内流失水分并不是待到口干舌燥才付诸行动。喝水、喝水、喝水,对缓解咽喉不适非常对症。
多用鼻子呼吸,不要用嘴呼吸。若常用嘴呼吸,会诱发鼻炎、扁桃体炎等炎症,其分泌物还会流入咽喉造成炎症。
规律就餐,健康饮食。减少或不吃烧烤、腌制等油脂过大、盐分过多的食物。尽量禁烟,控制饮酒,避免刺激咽喉。
荐读:聆听“鸟语花香”(古典音乐)周恩来原声演讲:人格魅力折服美国总统国际聋人日
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被富豪苦追8年,如今怎样了谷雨诗
沐一场人间春色,听一曲雨落情长世界读书日
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好好读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