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无法比较的幸福
五一 劳动节前,中国人民大学和工众联合发布的调研成果显示,中国农民工的幸福感从多个维度看都显著低于国外体力工作人员。从幸福感的角度,幸福感最高的前三位是泉州、青岛、长沙,幸福感最低城市是深圳,其次是东莞、上海。(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为此南都走访深圳特区外近百位劳务工,在问卷调查和微博调查后发现,80%的劳务工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不满意,仅有20%的劳务工感到生活很幸福,约70%的劳务工觉得生活没有方向看不到未来,30%的劳务工认为生活满意精彩有趣。(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深圳排名垫底,出乎许多人意料,但细想之下,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与深圳相比,泉州、青岛等规模较小的城市,环境及经济发展可能更适于农民工生活。进入大城市,不仅意味着跟城市人口竞争,还要与其他外来务工者竞争,竞争之剧导致个人学习和发展机会减少,幸福感自然下降。而根据外界一贯的印象,深圳是一座 无根 城市。农民工来到城市,目的无非生存、生活、生根三方面的追求。所谓幸福感,既有个人安全和健康状况等生存层次上的追求、生活和人际关系层次上的追求,也有基于个人发展需要的追求。生存易,扎根难,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地位的提升,是最难的。(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何况在物价涨得快,盛传 深圳人去香港打酱油 的今天,生存也开始变得不易。本来就落跑于城市人的收入水准,却要承担城市高昂的物价水平、交通费用和房租,压力可想而知。正如访谈的一位女工所说,有工作机会,却 没有条件和能力去享受深圳的幸福 。在城乡二元结构依旧的情况下,城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现代生活方式和公共服务。假如公共服务跟农民工不沾边,再幸福的城市,边缘人群也无福消受。讽刺的是,一项基于 幸福感 的调查,还用 农民工 这个标签,似有不尊重这一群体的嫌疑。假如本身就是社会上被区别对待的一群,幸福感又何来之有呢?事实上,所谓 农民工 群体内部也存在各式各样的差异。印象中农民工就是城市里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活计的人,但年轻一辈中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人员比例也在增加。 农民工 这个带有时代印记的词,越来越以 出身 而掩盖了 阶层 差异。我的意思是,从这个角度看,城市人中幸福感也有低有高,农民工幸福感的低下并不折射城里人更幸福。幸福感是相对而言的,再幸福的感受,也经不起 对比 的一折腾。工资一个月两千多觉得够用,一上看到本地平均工资将近五千的消息后,自然就开始严重怀疑自己拖了后腿。看来,对个人而言,要幸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别人晒工资单时主动掐掉主机电源就好了。□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