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个倭寇一根稻草
南京作家王浩最近推出《五十三个“暴走族”引发的战争》,说的是明嘉靖三十四(1555年)6月7日,五十三个倭寇由浙江上虞登岸,他们不像一般倭寇那样四处奸淫掳掠,而是直截了当地“猪突猛进”,沿途遇小县城则攻打纵火,遇官兵则搏杀。两个来月就窜扰浙江、安徽、江苏等地,攻下州县20余处,《明史》记载,这伙倭寇“突犯会稽,流劫杭州,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屠掠过泾县,趋南陵,至芜湖。绕南岸,趋太平府,犯江宁镇,直趋南京。南京是明朝的留都,驻*很多,而这几十个倭寇竟然大张旗鼓开始进攻城高壕深的南京城,上演了一场以寡凌众的闹剧。由于事出仓促,加之对敌情一无所知,南京*民大为惊慌。官员下令紧闭城门,组织*民持械上城抗敌,可还是有两名把总被杀,七八百名*士殒命,而五十三个倭寇无一伤亡。反应过来后,明朝调集了大批官*围堵,在无锡慧山寺将这批倭寇紧紧包围,最终全歼。区区五十三个倭寇竟然敢进攻作为明朝留都的南京城,太过自不量力,简直是以卵击石,这与蚍蜉撼树又有何异?南京大概是朱元璋“高筑墙”战略贯彻得最为彻底的地方,现在遗留的城墙、城门巍峨得依然令人惊叹。可以想见,对明朝时期以冷兵器为主的战争而言,无疑是人为的实物形态的天险。倭寇居然敢进攻南京,狂妄无道自是当然,他们狂不假但不傻,不是在拿鸡蛋砸石头,因为他们根本就没认为自己鸡蛋,恰恰相反他们或许认为自己是石头,要砸烂无数鸡蛋,他们以为自己是猛虎,可以在羊群中恣意妄为。他们“有恃无恐“,所”恃“者,不是其自身超强的战斗力,也不是他们野猪一样的韧劲,而是明*内部的腐败。明朝的江山是马上得来的,*队战斗力当然不是泛泛之辈,但到了明朝中叶,*队内部的腐败已经使这支常胜之师堕落成为一个空架子,*官克扣*饷吃空额,士兵待遇极差,生活都难以维持,逃亡者比比皆是,嘉靖年间士兵逃亡率十分惊人,有的”卫“级*营只有一个士兵留守。一旦临战,一触即溃。有个叫章焕的前线官员上奏皇帝说:“(*队)上阵如同儿戏,将无号令,兵无纪律,往往隔着敌人老远开完火、放完箭就算完事,临阵脱逃、杀民报功数不胜数。”所以,这*队啊跟曾经的荣光、传统真的无关,战斗力才是硬道理。要想梁山灭,除非贼杀贼,苹果从内部烂了才真正不可救药。五十三个倭寇对于庞大无比的明王朝来说,太微不足道,但就是他们居然攻陷东南二十多个州县。东南沿海正规驻*不算,单一些如虎似狼的官吏又何止数万,百姓数量更是无数,这许多人每人一口唾沫也能把这几十个乌合之众淹死,可是没有。官吏忙着刮民脂民膏,民众心寒了,是呀,州县是官吏的州县,与百姓何干?倭寇的刀剑砍在头上疼,官吏的刀斧看在头上也疼。估计倭寇一犯境,百姓能躲就躲了,躲官*躲土匪躲倭寇,说不准还是那时候百姓求生的法门。从战斗力本身而言,南京万余官*把守城墙,倭寇仰攻,不说用火铳、弓弩还击,就是站在那儿让倭寇当靶子,也不至于有这么好的准头,居然官*死伤七八百,倭寇无一受伤,这样的战斗力真是滑稽。原来我印象最深的是曾经彪悍善战的八旗兵,堕落成了腐朽、享乐、臃肿、颟顸、懒散、弱不禁风的代名词,千余英法联*居然攻陷北京,把皇帝皇太后赶得鸡飞狗跳。但清朝以前的明朝官*也是这个样子却知之不多。想想也不奇怪,李自成十八个流寇终结了明朝江山,不一定是李自成本领高强,他或许只是起到了一根稻草的作用。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一朝一代总是重蹈前朝前代的覆辙,兴衰真的不由人了?长年生活在南京的我,对“五十三个倭寇攻打南京”这个事还是第一次听说。其实关于明朝历史的书籍也是读过一些的,却从未留意到这个记载。然而,知道了又能怎样?这类事情在历史长河中太多了,谁又真的“以史为鉴”了,绊倒各朝各代的还不总是那几块传统的石头?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