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纯:不要给孩子滥造偶像
作者:郭之纯依某种标准为人物、事件或城市等排座次,已基本上由滥俗而恶俗了,特别是所谓的“最喜爱”、“最幸福”、“最宜居”之类,但偏偏有人乐此不疲。最新的例子,是有媒体宣称余秋雨、韩寒等10位作家是“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究竟有何依据,敢评为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原来,这是南京某媒体和《全国优秀作文选》杂志社于去年2月至7月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的结果。评选办法要求,参与投票者要将书面选票邮寄到杂志社,以得票数确定“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以举办单位的地域性和其落后的投票方式忖度,如此一个评选的结果冠以“全国”二字,显然是很过分的。从最后公布的内容分析大约也是如此:只公布了结果,却没有公布参与投票的人数和每个人的得票数,更没有一开始所特别承诺过的公证记录。所以,是否真正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应是相当可疑的。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全国的中小学生在此多半是“被代表”了。不过向深处看,这次“被”事件与既往那些是有所不同的:首先是程度不同,“被代表”者的规模空前庞大;其次是影响也不同,假如这一评选结果并不靠谱,则这不仅是对获奖者的一种谬奖,更有可能形成对一些中小学生阅读取向的误导。当然,开卷有益,中小学生无论阅读哪个作家多一些本也无妨。但从另一方面看,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特殊的时期,此时的阅读体验,有可能影响到一生的思考方式、思维深度和价值取向等。而且,处于这一特殊年龄阶段,他们并无成熟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外界舆论的影响。此时,如果媒体宣传某某作家是“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很有可能对其阅读取向产生引导或诱导作用。对于每个孩子的个体来说,一些具体的引导还是相当必要的。但从整体来看,这种由媒体影响力所决定的具普遍性的诱导,还是不出现为好,更遑论其结果来自并非客观的调查。说严重些,假如媒体用并非客观的调查给孩子们滥造偶像,诱导其阅读,这简直就是一种软暴力,因其有可能影响到某些孩子心性的自由和丰富。进一步说,媒体擅以全国中小学生的名义给一些作家颁奖,一方面扩大自身影响,一方面又为这些作家做了广告,而“获奖”作家们对这种谬奖又乐得配合,这种建立在子虚乌有基础上的奖项,怎么看都像是一种文化示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