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表彰大会在成都锦江大礼堂隆重举行,医院内三科副主任,营养科主任兰直良获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初,兰直良义无反顾地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这一战,一打就是漫长数月。
有人感慨她的坚持,有人敬佩她的尽职尽责,有人为她没有太多时间和家人团聚而惋惜。然而在兰直良自己看来,她不过是做了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会做的事,做了每一个*属都会做的事,做了每一个共产*员都会做的事。
主动请缨
“新兵”上“战场”
年1月22日,新春佳节将近。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兰直良这两天并不觉得轻松。
前些日子,电视新闻上报道了武汉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而今天,这些天来一直放在心里琢磨的事终于发生了。
当疫情开始慢慢发酵,医院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正在筹集筛查发热人员。
“发热门诊让我去吧。”医院领导请缨。
发热门诊是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人诊断的第一道防线,若是稍有遗漏后果不堪设想。作为一个医生,兰直良自然知道这次请缨意味着什么,然而她也清楚,面对这场不能失败的硬仗,很多事情还是未知的。
“怕是肯定怕过的,但这个时候没有任何退缩的理由。”兰直良说。
医院建起了隔离病区,开始收治有发热症状的病人,兰直良从发热门诊转战到了隔离病区。刚开始,条件是万分简陋的。
N95,短缺,防护服,短缺,人员,4个医生10个护士。这就是摆在眼前的现实。为了节约防护物资,N95+外科口罩,防护服外套上隔离衣,这样看上去不太“规范”医院隔离病区的医生护士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可是严密的防护让工作也变得更加困难。兰直良本身就佩戴着一副眼镜,戴上近视框架眼镜再戴上护目镜,不仅压迫皮肤和鼻梁,而且眼镜和护目镜双层起雾,这给工作带来不小的麻烦。“有时候只能这样才能看得清楚。”兰直良歪着脑袋,斜着眼睛看向桌面示范。
登记、填表、采集核酸标本,在厚厚的防护下一切都显得那样不容易。让兰直良尤其难忘的是骨髓穿刺——戴着三层乳胶手套的手,手指早已经麻木,视线也比平时要差,平时轻松完成的工作在这时候更多的只能凭着多年的经验来做。好在,兰直良一直都是一位优秀的医生。
“既然来了,就要把事情都做好。”回想起那段日子,兰直良依旧没有后悔当时的决定。
匆匆一面
“*嫂”有担当
再次回想起在隔离病房的日子,兰直良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忙”。
医院建立起隔离病区以来总共接收了50多例发热患者,收治病人最多时候同时收治了20多人。
而隔离病区总共只有4个医生10个护士。
1月23日,农历正月二十九。
下午六点,兰直良结束了发热门诊两天一夜的工作回到家中。在外地服役的丈夫也正好回来休假过年,一家人准备好好吃个晚饭。这时,兰直良的电话响了。
医院接到一个有武汉接触史、有发热症状的一家人需要排查疫情。她二话没说,医院奔去。
那一夜,从20:00到凌晨05:00,没喝过一口水,没上过一次厕所,防护服、护目镜、口罩包裹的兰直良一直在忙碌着,那一夜,先后来了三批有武汉接触史、有发热症状的患者,那一夜,兰直良一直忙着为患者检查,问诊、量体温、查血,做CT……次日脱下防护用品时,她娇小的脸庞已被压出深深的红印......
那天下着雨,刮着风,发热门诊那个小小的烤火器也在尽力发热给医护人员一丝暖意。
后来的日子越来越忙。
雨城区出现第一例确诊病例那天,兰直良一整天都没歇过一刻。无数的文件要整理上报,隔离病区要进行消杀,还要安顿好确诊病例的家属入院隔离……
“不是我一个人在忙,医院上到领导,下到我们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这样做的。你看那办公室,哪一间不是彻夜通明。”兰直良说。
那时候到底有多忙呢?
或许也不算太忙,只不过是兰直良有两个月一直住在隔离病区的值班室里,只不过是兰直良光一上午就会接到四五十个电话,只不过是,农历正月二十九那天和丈夫匆匆见了一面后,再次见面已经是几个月之后。
关爱患者
医者有大爱
“如果实在要说和别的同事有什么不一样,大概就是我家情况稍微特殊一点吧。”兰直良一直强调,医院里的同事比起来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直到聊到家庭时她才说。
前面说过的,兰直良的丈夫是一名*人,夫妻之间自然是聚少离多。
兰直良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二年级,一个还不到三岁。疫情发生前,两个孩子的日常照料都是兰直良来完成的。
疫情刚开始时,兰直良把两个孩子交给了母亲照顾。一开始她会时不时给家里带点菜回去,再往后,连这个时间也挤不出来了。
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可是兰直良对隔离病区的孩子的照顾却是无微不至的。
隔离病房中有一个小朋友只有一岁多。父母不在身边,“哄孩子”就成了医护人员的事。见不到孩子,孩子的妈妈很是担心。兰直良总会抽出时间和这位母亲通话,告诉她孩子的情况。
除了孩子,还有老人。
有一位老人快七十岁了,医院的路上曾经出现过短暂的昏迷,而检查中老人的肺部也一直有炎症。
“这样的情况自然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