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楠,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围绕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相关领域,开展了污水营养物去除与回收过程、水体富营养化的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的新机制、新方法、新材料等研究。近年来发表SCI论文五十余篇,其中一区论文26篇,3篇论文入选扩展版ESI高被引论文。申请专利18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出版相关领域英文专著一部。
春日迟迟,芳草萋萋,时光的翅膀拂过求是亭,越过三问桥,在四十三楼剪影的一角摇晃着李楠老师在天津大学郁郁葱葱的近十年。
三尺讲台点亮悠悠求知明灯,润物无声
李楠老师自天津大学任职以来,除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外,还负责了本科生《环境影响评价》、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环境规划管理与影响评价》教学课程。课堂之上,李老师对不同年级知识背景的同学们因材施教,根据本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结合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在向同学们传递学科理念、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深入激发大家对于环境科学研究的兴趣。课堂之下,李老师不忘每一个求知学子的身影,积极利用学院资源,组织课题组优秀硕博研究生为本科生同学们做学术报告,充分调动本科生对科研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多次亲自带领同学们参观实验室,向大家全面细致地介绍实验室基础条件、科研氛围及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更是极大促进了同学们对科研活动的兴趣提升和认知体系的完善。课堂内外,李老师始终心系对同学们科研兴趣的启发及引导,传道以授业,解惑以求真,润物无声。
亦师亦友相伴漫漫科研路,春华秋实
在科研这片浩瀚的海洋中,李老师用自己的热忱感染、带领着大家扬帆起航。对于初入实验室的学生,李楠老师亲自答疑解惑、排解迷茫,同时给予大家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选择自己的兴趣方向,尽心尽力引导学生入门;对于高年级学生,老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循循善诱,启发式培养学生独立严谨的科研思维。漫漫科研路上,小到每个实验数据、每张图,大到科研课题的走向,李楠老师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对科研问题深刻剖析,用几近严苛的严谨态度,以身作则教导我们科研容不得马虎和凑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年复一日的认真与严谨下,李老师亲自带出的硕士研究生至今保持着年年拿国奖的记录,三名博士生国奖获得者以及学院首位研究生“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获得者的丰硕成果,这些成果无一不在证明着李老师的学术水平和执教能力。
李楠老师是严谨治学的老师,也是温暖可爱的大姐姐。当实验结果不尽人意,李老师在引导我们梳理实验过程认真分析的同时告诉我们换个角度就会拥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当论文被拒稿在李老师温暖的安慰下忍不住落泪,李老师耐心的鼓励和安抚是重拾勇气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李老师始终如一地关心着大家的科研压力和情绪管理,疫情期间,李老师也及时跟进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督导我们充实自己,摒弃焦虑。时时处处的关心与支持让大家对李老师心怀感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目前李老师带出了四名硕士毕业生中,三人均选择在李老师身边继续深造,这是对李老师科研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个人品德的信服。
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