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总是耳朵疼,家长要警惕“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指中耳黏膜—骨膜因化脓性致病*侵入而引起的中耳黏膜急性感染化脓的一种中耳疾病。因其发生和发展多与化脓有关,且发病急骤,所以称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本病以耳内疼痛,中耳流脓为主要特征,发病以幼儿多见。
本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咽鼓管发炎和阻塞,细菌感染污水入耳有关,其病理为外感邪*侵袭,郁久化热肝胆湿热伤腐耳膜所致,属中医学脓耳范畴。
(一)主要症状为耳痛。
1.充血期:随着炎症加重出现耳痛。2.化脓期:耳痛剧烈呈跳痛。3.流脓期:耳膜切开或耳膜穿孔后,脓液自外耳道流出,耳痛减轻或消失。除耳痛症状外,在耳膜未穿孔流脓期,常伴发热等症。(二)初期耳痛不明显,常有耳内堵塞感,自声增强随着病情发展,耳痛加剧,呈跳痛,常痛引腮脑,夜不能寐,乳突区压痛。
(三)耳膜检查:初期耳膜内陷,鼓室积液,继则出现耳膜松弛部和锤骨柄处,血管扩张和充血,随着病情发展耳膜弥漫性充血表面正常标志消失,耳膜穿孔前臌隆外突,耳膜穿孔后,外耳道后方可见有闪光点。
(四)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聋。
(五)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多,中性增多为主。
(六)并发症:本病若误治或失治,常并发乳突炎。
(一)辨证要点:本病多为实证,耳痛轻微者多属风热,耳痛剧烈者多为肝火,*脓者多为湿热,红脓者多为肝火伤及血络。
(二)治疗原则:疏风清热,解*消肿,排脓为本病治则。
1.风热邪*侵袭型;
症状:起病较急,耳内胀痛堵塞感,自声增强,耳鸣听力障碍。全身可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耳膜内陷,鼓室积液,或松弛部和锤骨柄血管扩张和充血。
治法:疏风清热,解*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
处方:银花15克,连翘12克,薄荷10克,芦根30克,荆芥10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蔓荆子10克,水煎服。
加减:耳膜鲜红者,加丹皮10克,赤芍10克;耳膜外突者,加天丁10克;大便秘结者加大*10克。
2.肝胆火盛型;
症状:耳痛逐渐加重,跳痛如锥刺,痛及腮脑,耳膜溃破后耳痛减轻,脓液随之流出,其色或*或带血色,全身症状可见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脉弦数,检查耳膜鲜红或暗红,耳膜外突,正常标志消失,穿孔小者,耳膜呈闪光波动耳膜穿孔大者,耳道有脓或*或带血色。
治法:清泄肝胆之火,解*消肿排脓。
方法:龙胆泻肝汤加减。
处方:龙胆草12克,柴胡,*芩,栀子各10克,泽泻15克,木通10克,生地15克,甘草10克,桔梗10克,芦根30克,车前子10克,蒲公英30克,银花15克。
水煎服。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10克,芒硝10克(冲)。
3.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脓耳散:*连、*柏、枯矾,冰片。共碾极细末。
本方:适用耳膜穿孔较大者。
(2)胡桃肉捣油加冰片少许滴耳。
2.外治法
(1)初期耳膜未溃破者,以滴鼻灵或1%麻*素滴鼻。
(2)用消*棉签或3%双氧水清洁外耳道。
(3)以清热解*之药滴耳或吹耳。
注意用耳卫生的方法,拭干外耳道,保持清洁。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行鼓膜修补术者半年内避免乘坐飞机,术后术耳禁用过氧化氢溶液滴耳,以免影响鼓膜正常愈合。
掌握正确擤鼻涕的方法,按住单侧鼻孔轻轻擤鼻。
往期精选:
什么是雾化吸入治疗?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