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耳朵不用经常掏,因为操作不当很容易引发感
TUhjnbcbe - 2021/4/7 21:15:00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掏耳朵是很多人的习惯,但掏耳朵却隐藏着大风险,如果不是特别需要还是不要随便挖的好。耳屎被称作盯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从理论上讲,人是不用掏耳朵的,因为耵聍可借咀嚼、张口等下颌运动以薄片形式排出。除此之外,耵聍对外耳道皮肤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防止霉菌感染,黏住进入耳道的灰尘。掏耳朵不当或引发感染掏耳朵操作不当易损伤外耳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甚至出现面瘫。一些小习惯可能会伤害鼓膜,如把发卡、牙签伸入耳朵,这很容易割破耳道,造成划伤,甚至导致鼓膜穿孔。可用纸巾或棉签吗?不可以!纸巾很容易折断或遗留纸末,一旦脏水进入便会膨胀扩张,滋生细菌。时间一长造成感染就会引发疼痛及耳漏,导致耳内粘液流出。也不建议用棉签,大头棉签很容易把耳道内零散的耵聍推进耳内,日久堆积就会形成坚硬的耵聍,引发炎症。怎样正确清理耳朵?生理盐水轻轻将盐水滴入耳道,头摇晃几下,然后冲洗干净。婴儿油、矿物油清理前最好先涂抹在手上测试一下,以确定不会过敏。外耳道冲洗冲洗前先用5%碳酸氢钠溶液滴耳,3~4日后待其膨化再冲洗。如果耵聍又大又硬,千万不要强行取出。频繁采耳当心长霉菌某患者双耳道充血肿胀,耳道表面和鼓膜上还布满了褐色毛发状物,最终被诊断为霉菌性外耳道炎。据了解,该患者长期有“采耳”的习惯,医生怀疑与频繁采耳不当有关。霉菌容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生长,洗浴后外耳道容易进水或积存分泌物,“采耳”人员不当的手法刺激,或器具未严格消*,就会引起霉菌性外耳道炎。掏耳朵的负面影响耳道皮肤比较娇嫩,掏耳朵用力不当易造成外耳道损伤和感染,引起疼痛,甚至导致听力减退。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促进细菌生长。使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容易刺激耵聍分泌。由于耳道较深,工具控制不当会触及鼓膜,一旦鼓膜被刺破穿孔就会失去听力。哪些情况下需要掏耳朵?耵聍过多以致堵塞耳道影响听力时才需要掏耳朵,医院请耳科医生清理。医生会在耳镜帮助下用甘油将耵聍软化,在不伤害耳道的情况下完成清理。中耳炎并非都会耳朵流脓感冒好了后,有的小朋友会夜间哭闹、挠耳朵、睡觉用头蹭枕头,这些都是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由于不会出现外耳流脓所以容易被家长忽视。分泌性中耳炎由于没有外耳道流脓很容易被家长忽视,但它的危害非常大,可致使听力下降,甚至导致耳聋,所以耳朵不流脓的中耳炎也要引起足够重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耳朵不用经常掏,因为操作不当很容易引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