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泥埠桥幼儿园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
TUhjnbcbe - 2021/5/4 3:59:00

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

儿童期是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听力残疾会导致儿童言语发育障碍,影响其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现如今,智能产品日益普及,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很多儿童青少年缺乏保护耳朵的意识,经常长时间戴耳机或者将手机等音量调得过高,严重影响了听力健康。

一、听力障碍常见原因

(一)先天因素

1.遗传因素:约40%的儿童听力损失由遗传因素引起,由基因或环境因素导致先天性耳神经或听神经畸形可能是引起听力损失的原因。

2.产时因素:包括产前、产期、产后导致听力障碍因素(感染、孕期用药及放射线的影响,缺氧、产伤、早产、低出生体重、高胆红血症、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疸等。

(二)后天因素

1.感染:由各种急慢性传染病产生或并发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常见的有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伤寒、流感、水痘等。

2.耳*性药物:目前已发现的耳*性药物达余种,尤其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应用,成为我国儿童聋哑的主要原因,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均可导致听力受损。

3.慢性中耳炎:中耳炎在小儿发病率较高,其可引起传导性听力下降,慢性中耳炎经久不愈,亦可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4.创伤性:儿童脑外伤、头颅闭合性损伤均会使其内耳结构受损,引起听力障碍。

5.噪声:儿童的听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太大的声音刺激会导致孩子内耳的微细血管痉挛,供血减少,从而使听力下降,甚至导致噪声性耳聋。

二、保护听力,从小做起

1.远离强声刺激和噪声

儿童听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太大的声音刺激会导致内耳的微细血管痉挛,供血减少,从而使听力下降,甚至造成噪声性耳聋。应少带儿童到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家庭影院中的音响音量也应适当控制,制止儿童戴耳机听音乐、看视频以及打游戏的行为。

2.克服随意掏耳朵的不良习惯

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耳道皮肤耵聍腺的正常分泌物与皮屑等结合形成的,可随体育运动和下颔运动时自行排出。多数家长发现“特别多”的*色片状耵聍,会自行用工具帮孩子掏耳,易将细菌带入外耳道,引起中耳炎,影响听力。因此,一定要注意对耳朵的护理。在平时耳痒难忍时,可用棉棒蘸酒精擦拭,如有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

3.避免由于耳道积水引起的耳病

硬块耵聍可以形成栓塞,耳朵进水以后,耵聍变软膨胀,会影响听力,刺激耳道,引起发炎。平时洗澡后可以用棉签轻缓吸收耳道内积水,以免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从而被细菌侵入感染,引发外耳道炎;游泳时最好用耳塞保护耳朵,头部仰起,高于水面。游泳时避免深潜水,以免鼓膜在较大压力下穿孔,引起感染,患上中耳炎,从而影响听力。

4.慎用耳*性药物

庆大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等是常见的容易导致耳聋的耳*性药物,这些药物易损害耳蜗、内耳、前庭(平衡感受器),造成耳聋和平衡失调,所以当儿童需要用此类药物时,家长应谨慎,最好是在医生的建议下用药。

5.“三早”原则保护听力

对儿童的听力应该本着“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原则进行保护。儿童期听力如果突然下降,往往是急症,发现越早,就诊恢复的可能性越大。早一天治和晚一天治的效果是有很大不同的。而且发病超过一个月,大部分药物治疗是毫无效果的。如果感觉听力下降,要及时找专业的医生寻求帮助。

6.避免意外伤害

细小物品如豆类、小珠子等应放高处或收起,避免儿童塞入耳中,造成外耳道粘膜损伤、感染。儿童打闹嬉戏时要注意,避免受到头部外伤等,减少听力受损的可能。

7.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应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醒孩子注意用耳卫生,听音乐,看视频音量不宜过大;尽量避免自行清理耵聍,医院就诊;如果有外耳道流水或流脓,及时就医。

《保护耳朵》

小耳朵本领大,

各种声音听得清,

我们都要保护它。

听音乐戴耳机,

声音不要开太大。

游泳进水别害怕,

左边进水左耳压压压,

右边进水右耳压压压。

马路上有噪音,

捂住耳朵快快跑。

北风北风呼呼吹,

戴上耳罩不怕冻。

耳朵耳朵用处大,

我呀一定保护你。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泥埠桥幼儿园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