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相信许多人会有掏耳朵的习惯。洗完澡拿着棉签棉棒掏,甚至到洗浴店、采耳店里专门进行采耳。在大众看来,这样不仅清理了耳道,而且特别舒服,殊不知,这类操作稍有不慎就会损伤耳道!
患者案例
最近,张先生突然感觉右耳嗡嗡响,而且听力也下降了,这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医生用耳镜检查外耳道时,竟然发现大量毛绒绒的异物,外表特别像发霉的食物表面的霉花。看着有点瘆人的“霉花”长满了耳道,挡住了鼓膜,接诊医生诊断为霉菌性外耳道炎,还合并有细菌性外耳道炎。
查找病因
仔细问诊后发现,张先生有着长期掏耳朵的习惯,医生认为张先生耳道生长霉菌与长期频繁的掏耳朵有很大关联。
霉菌容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洗浴后外耳道容易进水或积存分泌物,本身就为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其次,耳道皮肤非常细嫩,若技术不熟练的“采耳”人员使用不当的手法刺激,或者采耳的器具未进行严格消*,将不洁净的工具用来掏耳朵,都会引起真菌感染,引起霉菌性外耳道炎。
此外,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还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
专家建议:掏耳有道
耳屎在医学上被称作盯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从理论上来讲,人是不用掏耳朵的,因为外耳道内耵聍可借咀嚼、张口等下颌运动以薄片形式自行排出。
而且,耵聍也并非是一无是处的废物,其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防止霉菌等有害菌种感染,并黏住进入耳道的灰尘等,而且耳屎的特殊味道,还可防止小虫接近。
专家建议:只有当耵聍过多,引起耵聍栓塞,堵塞耳道影响听力时,才是真正需要掏耳朵的时候。这时,医生会在耳镜的帮助下,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将耵聍软化,在不伤害耳道的情况下进行清理。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科普健康知识,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合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