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真菌病(otomycosisexternal)是外耳道真菌感染性疾病,常见于我国长江及珠江流域。安庆,九江地区更常见。夏季温暖潮湿更是多发。外耳道真菌病可独立存在(单纯型),也可伴发或继发于其他外耳疾病(复杂型),而后者常常是导致临床上所谓的“难治性真菌病”或“复发性真菌病”。1.常见致病菌有曲霉菌、青霉菌及念珠菌等。2.最常见的原因是掏耳朵,外耳道进水。耵聍或耳垢,可抑制细菌或真菌的生长并阻止耳道干燥,习惯挖耳者破坏屏障易致本病。而掏耳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常常是上鼓室内陷袋、鼓膜膨胀不全、分泌性中耳炎等中耳疾病引起耳闷塞感或耳鸣等不适,因此患者不自觉地想通过挖耳行为试图缓解症状,从而因不洁的器械或不当操作致外耳道损伤而继发真菌感染。3.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在接触真菌时比其他人更容易感染。4.其他风险因素包括:??助听器或棉签对耳朵造成的创伤;??慢性皮肤病,如湿疹;??糖尿病患者;??在受污染的水中游泳;常见的伴发病变包括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肉芽性鼓膜炎、上鼓室内陷袋、鼓膜膨胀不全、分泌性中耳炎等,发病率高达55%。轻者可无症状。外耳道奇痒是外耳道真菌病最主要的症状。真菌大量繁殖形成团块阻塞外耳道导致耳闷、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甚至眩晕。真菌刺激可以导致外耳道分泌物增多。如病变范围较大,可有局部疼痛。部分真菌引起的病理变化以化脓和肉芽肿为主时,严重可导致坏死性外耳道炎甚至面瘫。相对于传统耳科检查手段,耳内镜对外耳道真菌病的诊断更为直观而精准,借助耳内镜清晰放大的图像可以辨认不同外耳道真菌的病变特征并且可以初步鉴定菌种,从而有利于抗真菌药物的选择。1.清除外耳道内的真菌团块及痂皮,耳内镜下清除外耳道真菌较传统方法更加彻底,可以利用吸管、钩针等显微器械将真菌与外耳道皮肤之间分离,在清除分泌物及痂皮的同时,保证真菌底部基质去除。分离至外耳道前下壁与鼓膜连接处时,由于鼓膜与外耳道底约成45°~50°角,加上外耳道肿胀,角度可能更小,痂皮至此容易断裂,此时钩针较难将此处痂皮剥除,可将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针头连接吸引管,将针头前段折成特定角度,尽量将真菌痂皮吸引。2.外耳道真菌应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一般不需要全身使用抗真菌药。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可用1%~3%柳酸酒精或1%~2%麝香草酚酒精涂耳,也可用制霉菌素喷于外耳道或涂用硝酸咪康唑霜。本病治愈的关键是坚持用药,涂用硝酸咪康唑霜剂应2周。外耳道肿胀可使用派瑞松。3.清除真菌痂皮后需要注意评估外耳道、鼓膜及鼓室情况,部分外耳道真菌病可合并其他中外耳病变,需要同时治疗伴发病,同时,外耳道真菌病治疗后需定期复诊,动态观察治疗效果。包括:??由于耵聍有天然的抗真菌特性,在耳朵中留下少量耳垢??游泳和沐浴后擦干耳朵??游泳时使用耳塞以防止进水??用吹风机低速吹干耳朵,注意不要烫伤皮肤??避免抓耳朵,因为这可能会损坏皮肤并使真菌更容易侵入??避免将棉签放入耳朵汪文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