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铁公交时听耳机
在地铁及公交车等嘈杂环境中,很多人会不由自主调高音量盖过噪音,长此以往会对听力造成严重损害。每天使用耳机两小时,使用时声音超过60分贝,持续三个月就可能导致听力下降。
专家建议,使用耳机每次不要超过半小时,尽量用耳罩式耳机,而不要用插入式耳机;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使用耳机,可避免音量过大,伤害听力。
#长时间“煲电话粥”
电话、手机等是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许多年轻人喜欢“煲电话粥”,一打就是几个小时。频繁接听或长时间接听电话,是损失听力的一个有害途径,还可能会引起神经性耳聋。
专家建议,打手机应长话短说,每次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此外,免提对耳朵伤害最小。
#用硬物掏耳朵
耳屎是外耳道分泌的一种淡*色黏稠液体,我们在吃饭、说话时可自动将其排出。有人习惯掏耳朵,反而容易让细菌进入耳道,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经常用硬物掏耳朵,容易碰伤耳道,还可能弄坏耳膜。用棉棒火柴棒等掏耳朵,容易将火柴头或者棉绒遗漏在耳朵里,对耳朵也会造成损伤。
#身体过度疲劳、压力过大
耳朵是最敏感的器官,情绪高度紧张时,血管收缩导致缺血缺氧,发生耳聋。现在的突发性耳聋以25-40岁的年轻人居多,主要和年轻人精神压力过大、生活作息不规律等相关。
患者在刚开始时,可能只会感觉到耳鸣,出现“嗡嗡”声,感觉到声音遥远,然后突然听不到声音。
#滥用抗生素
因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的药物性耳聋比较常见于少年儿童。一些抗生素例如常见的新霉素、庆大霉素等会很好地控制感染,可同时也有副作用,损害脑神经,引起耳聋。
这种药物性耳聋暂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最好是提早检测,进行预防。
#对感冒、鼻炎、咽炎不予理会
鼻窦炎、鼻炎、咽炎不可小觑,它们可蔓延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但因其不会流脓而容易被忽视。
目前主要防治措施为:积极治疗鼻腔和鼻咽疾病,并使用药物促进中耳液体吸收及排出,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置管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听力。
#用力吸鼻涕或擤鼻涕
用力吸鼻涕或擤鼻涕,容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或胆脂瘤型化脓性中耳炎。医生表示,用力擤鼻涕,鼻涕从气道跑到别的地方,直接使耳内压力改变,可能会将部分鼻涕挤入鼻窦引起鼻窦炎,也可能会使鼻涕挤入泪管引起眼结膜感染,甚至挤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乘飞机时不注意做吞咽动作
飞机在起飞或降落时,座舱内的气压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含气腔的气体也就随之扩张或缩小。如果中耳腔内外压不能迅速取得平衡,就会造成航空性中耳炎,出现两耳发闷、疼痛,头晕等症状。
当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主动做吞咽动作,如嚼口香糖等,让咽鼓管处于不断开放的状态,使空气能不断地出入,从而有利于保持中耳内外气压的平衡。
越早重视听力损失,才能够越早保护我们的听力健康,日常保护需注意以下8点:●不要经常掏耳朵。
●远离噪音,较大的噪音会引起噪音性耳聋。
●戒烟忌酒,烟酒会造成耳内供血不足,诱发听力下降。
●慎用耳*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
●坚持锻炼,如跑步、打太极等,增强周身血液运行,以改善内耳的营养供应。
●保持良好的情绪,勿动肝火。
●常做耳保健操,促进耳部血液循环,保护听力。
●定期检测听力,及时了解听力情况。
爱耳日每年只有一次,但爱耳护耳需渗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天,保护听力,从细节做起。耳鼻喉科主任丛品提醒大家:出现头晕、耳痛、耳鸣、重听或耳聋,以及疲倦、心烦抑郁、失眠、消化紊乱等症状时,要及时进行耳科检查。如有重听、耳聋的迹象,要尽早治疗。专家介绍
丛品
主任医师
教授、硕士生导师
门诊时间
丰潭馆:每周二下午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耳鼻喉专业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耳鼻喉科慢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中医和西医临床治疗方案的综合选择颇有经验。主治:擅长儿童腺样体肥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中耳炎、慢性扁桃体炎的中医诊治。对慢性咽炎、耳鸣耳聋、鼻窦炎、眩晕疾病、鼻咽癌放疗后的中医治疗也颇有经验,调理过敏和虚弱体质。图片及部分信息源于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文章仅供参考和学习分享
一切视患者自身情况和以专业医生诊断治疗为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