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
外耳道炎外耳道炎是细菌、真菌感染或变态反应引起的外耳道皮肤、皮下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分为急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外耳道炎。急性外耳道炎表现为耳痒、疼痛、灼热、听力减退;慢性外耳道炎表现为耳痒,皮肤脱屑,耳闷胀感,严重者可伴有听力减退,基本上无耳痛症状。
外耳道炎的病因常见病因如下:
01温度升高,空气湿度过大,腺体分泌受到影响,降低了局部的防御能力。
02外耳道局部环境的改变:游泳、洗澡或洗头,水进入外耳道,浸泡皮肤,角质层被破坏,微生物得以侵入。另外,外耳道略偏酸性,各种因素改变了这种酸性环境,都会使外耳道的抵抗力下降。
03外伤:挖耳时不慎损伤外耳道皮肤,或异物擦伤皮肤,引起感染。
04中耳炎脓液流入外耳道,刺激、浸泡,使皮肤损伤感染。
05全身性疾病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外耳道也易感染,且不易治愈,如糖尿病、慢性肾炎、内分泌紊乱、贫血等。
外耳道炎的表现急性外耳道炎
1耳痒2疼痛3灼热4耳漏5听力减退慢性外耳道炎
1耳痒2皮肤脱屑3耳闷胀感4严重者可伴有听力减退,基本上无耳痛症状。外耳道炎的分类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炎,又称外耳道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
局限性外耳道炎: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及听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
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外耳道炎的危害危害一:反复发生引起疾病外耳道炎非常容易反复发作,会导致其他疾病的产生,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贫血、缺少维生素、糖尿病等。因此,当外耳道出现灼热、疼痛等不适感或痒感,并出现少量分泌物时,应立医院进行就诊,以免更大疾病的发生。
危害二:容易导致耳聋、耳鸣当外耳道炎会出现灼热、发痒、疼痛、充血、肿胀等,接着变化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时,一般会使皮肤变肿,鼓膜被遮蔽,影响听力,从而产生传导性耳聋耳鸣,由于外耳道炎分泌无刺激,会使耳垂受累。严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并出现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
危害三:急性转为慢性急性外耳道炎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得当则会转为慢性。一旦转化为为慢性外耳道炎,则耳部经常会产生不适感和痒感,并有少量分泌物,听力将逐渐减退,导致外耳道的皮肤产生充血或增厚的症状,外耳鼓膜会变得浑浊、标志不清,或由于鼓膜上皮受损,其表面会出现少量的肉芽。
外耳道炎检查急性外耳道炎急性外耳道炎可见外耳道,甚至耳郭皮肤弥漫性充血肿胀、糜烂、外耳道变窄,伴有少许脓性分泌物和(或).上皮脱屑,按压耳屏或牵拉耳郭时耳痛加剧,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慢性外耳道炎慢性外耳道炎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增厚、外耳道变窄,深处有脓液或脱屑积存,有时可见肉芽组织增生。少数患者可出现鼓膜浑浊、增厚,标志不清楚。
常见并发症临床上,外耳道检查时常发现的病变有:外耳道异物多因挖耳或外伤遗留,及虫类侵入而造成。异物可分为非生物类、植物类和动物类。若异物小而无刺激者,可久存而无症状。异物大者可阻塞耳道引起听力下降及发胀感。有时引起眩晕、耳鸣和耳痛,或造成皮肤破损。一般情况下,检查较易发现异物。
耵聍栓塞正常情况下,可借咀嚼、张口等运动而排出耳外。但如果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就会逐渐积结成团而形成耵聍栓塞。引起的常见症状是堵塞外耳道而导致听力减退,并可能有耳痛;部位过深刺激鼓膜者可发生耳鸣、眩晕。检查时可见外耳道内有黑色或棕褐色耵聍块,质软如蜡,或坚硬如石。
外耳道红肿溃烂常见病变为外耳道疖和弥漫性外耳道炎,中医分别称之为耳疖和耳疮。前者表现为局限性红肿,疼痛明显,突起如椒目或顶现脓点,后者则为弥漫性红肿、溃烂,*白色分泌物较多。
外耳道积脓脓液可能由于外耳道本身病变所致,也可能由于中耳病变脓液自鼓膜穿孔处流出积留于外耳道内形成。一般说来,脓液质粘者,多为中耳疾病;不粘者,多属外耳疾病。外耳疾病见于外耳道疖、弥漫性外耳道炎和外耳湿疹,中耳疾病主要是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外耳道狭窄除先天性原因外,常由于弥漫性外耳道炎和外耳湿疹之慢性者,导致外耳道皮肤增厚而发生狭窄,常会影响听力。
骨段后上壁塌陷外耳道骨段后上壁塌陷,常提示为外耳道胆脂瘤存在,或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形成。
外耳道新生物良性肿瘤有外耳道乳头状瘤,外耳道胆脂瘤,外耳道骨疣,血管瘤,纤维瘤,耵聍腺瘤等;恶性肿瘤有腺癌,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另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导致鼓室内有息肉生长,息肉从鼓膜穿孔处脱出形成外耳道赘生物。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原理:泻火、解*、止痛主要依靠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一般治疗清洁外耳道,保证局部清洁、干燥和引流通畅,保持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
药物治疗
尚未获得细菌培养结果时,局部选择广谱抗生素滴耳液治疗,注意不要用有耳*性药物和接触过敏的药物。
急性严重外耳道炎需全身应用抗生素,耳痛剧烈者可给予镇痛药和镇静剂。
慢性外耳道炎可局部应用酸化、干燥药物,联合应用抗生素和类固醇药物。
手术治疗外耳道红肿时,局部敷用鱼石脂甘油纱条,可起到抗炎消肿的作用。若外耳道严重红肿影响引流,可向外耳道内放-引流条,滴药后使药液沿弓
流条流入外耳道深处。
如何预防外耳道炎注意耳内卫生,忌用尖锐或不干净的器物掏耳朵,防止损伤耳朵。禁止游泳,洗浴时防止污水流耳内。积极锻炼身体,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积极治疗中耳炎。每年进行一次体检,以便于及早发现外耳有无异常情况。-小康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