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发炎,在平时较少遇见,同时也较容易被忽视。但处理不当,严重起来可是相当要命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耳朵发炎那些事儿。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耳廓牵引力痛、耳屏压痛或咀嚼时疼痛,外耳道破溃溢脓,听力减退等。
多是由于不良的掏耳、洗耳等行为,导致外耳道皮肤损伤或洗澡及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得易被细菌、真菌等感染,产生炎症。
根据感染性质不同,又分为:急性外耳道炎、真菌性外耳道炎。
急性外耳道炎,多是由于铜绿假单胞菌、金*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多种病原体同时感染。临床表现多为:耳痛、耳痒、耳闷,有时还可出现听力下降;典型特征是耳屏压痛或耳廓牵拉痛。
真菌性外耳道炎,则是由致病性真菌进入外耳道后繁殖、侵袭引发外耳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外耳道瘙痒、潮湿、局部红肿,伴稀薄分泌物。
2、中耳炎
中耳炎也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但病因相比外耳道炎较为复杂,多由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等为主的致病菌参与感染所致,又因婴幼儿咽鼓管较成人平直,其在儿童中的发病率高于成年人。
临床中主要分为: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等。其中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归为化脓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以中耳积液为主特征的非化脓性中耳炎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伴有耳闷胀、轻度耳痛等。处理不及时,可导致儿童语言功能障碍和平衡功能障碍。
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和(或)病*等病原体直接进入鼓室引起中耳腔黏膜感染,主要感染菌包括肺炎球菌、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色葡萄球菌等。
急性中耳炎的发生多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密切关系,可伴有发烧现象。其中又分为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临床表现为局部持续性耳痛,多发生于婴幼儿及儿童,可伴有捂耳朵和拽耳朵、哭闹、恶心呕吐等行为表现。
如果不进行规范化处理,可导致患儿听力下降,严重者可引起脑膜炎等颅内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3、大疱性鼓膜炎,又称出血性大疱性鼓膜炎,是鼓膜及其相连续外耳道皮肤的急性炎症。常发生于病*性上呼吸道急性感染的流行期,亦可散发。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耳深部剧烈疼痛,多为单侧,可伴耳闷胀感以及轻度听力障碍。
4.外耳道炎、中耳炎、大疱性鼓膜炎的用药
真菌性外耳道炎:主要外用硼酸酒精、水杨酸滴耳,及局部使用抗真菌类药物治疗,如软膏、滴耳液等。
细菌性感染为主的耳部炎症:则多采用手术清创、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局部用药,主要有1%酚甘油滴耳剂、非耳*性抗菌药物滴耳剂等;口服抗生素,则主要有阿奇霉素、阿莫西林、米诺环素等。
大疱性鼓膜炎:治疗原则为抗病*,缓解耳痛,防止感染。耳痛剧烈者,可在无菌操作下挑破血疱,酌情服用止痛剂。耳部行透热疗法以促进液体吸收。大疱未破时予1-3%酚甘油滴耳;大疱破后可滴0.5%金霉素甘油。服用抗病*剂,全身应用抗生素,以防继发细菌感染。
4.对于外耳道炎的预防,生活中应避免这些行为:
(1)避免不良掏耳、采耳、洗耳等行为,以及避免交叉使用不洁掏耳用具;
(2)保持耳道干燥,避免过度清洁,及污水进入耳道;
(3)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4)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出现耳朵不适、疼痛、化脓等症状时,医院治疗,避免不当处理。
对于耳部炎症的发生,无论是外耳道炎还是中耳炎,都应当重视,医院采取治疗措施,避免影响听力。其中中耳炎,多发生于婴幼儿、儿童,应当留意。
疫情反复,做好防疫抗疫的同时,淮安二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继续为您及家人的五官健康保驾护航!
目前耳鼻喉科门诊和住院手术正常有序进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